道安

助印经书 (一)為東晉佛教(我國初期佛教急遽發展之時代)之中心人物。常山扶柳(河北正定)人,俗姓衛。生于東晉永嘉六年(312),一說建興二年(314)。十二歲出家,敏睿逸倫,研習經論,識志超卓。嗣入佛圖澄之門,其后北方大亂,與其師輾轉避于諸方,而于湖北襄陽講說教化十五年。前秦苻堅聞其名,率兵攻陷襄陽,迎至長安,居五重寺,事之以師禮。道安嘗勸苻堅招請西域之鳩摩羅什,并著手整理漢譯經論,編成綜理眾經目錄一書,所作目錄等雖不存于今,然‘出三藏記集’系根據其著作而編成者。此外,復致力于經典翻譯,及諸經序文、注釋之作。共注序二十二部。將經典解釋分為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等三科,此法亦沿用至今世。另于僧團儀式、行規、禮懺等,多所制立,且定釋氏為僧姓,悉為后世所準。其研究以般若經典為主,另又精通阿含、阿毗達磨,開拓經文批判之先河。一生功業,于佛教史上貢獻至鉅。太元十年(385)示寂,或說太元元年、太元十四年。

 又道安手上有肉瘤隆起,世人每稱為印手菩薩。其與習鑿齒二人復嘗以‘四海習鑿齒’、‘彌天釋道安’之語對答,甚為著名,后世遂以‘彌天釋道安’呼之。[梁高僧傳卷一、卷二、卷五、出三藏記集卷十五、歷代三寶紀卷八、續高僧傳卷九、卷二十九、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、卷下、法苑珠林卷十三]

 (二)北周僧。馮翊胡城(陜西)人,俗姓姚。年少即慕道修禪,后隱于太白山研習定慧,傍通子史。受具足戒后,于渭濱之地宣揚涅槃經及大智度論,為朝野儒道士子所崇。后奉北周武帝之命,駐錫大中興寺,聲名蜚然。其時世風多崇道謗佛,武帝亦奉道教,師乃書二教論一卷呈上,而后遁于林澤。帝敕令尋訪,既得,賜牙笏彩帛,位列朝廷,辭而不就。后入寂,世壽不詳。門弟子有慧影、寶貴等人。[廣弘明集卷八、歷代三寶紀卷十一、續高僧傳卷二十三]

 (三)(1617~1688)明末清初僧。福建晉江人,俗姓胡。出家于福建德化之戴云山。初禮古杭,無大省發,后參學于永覺處,得悟。初住鼓山,復移金陵攝山,大揚教風。康熙二十七年示寂,世壽七十二。有語錄行世。[增訂佛祖道影卷三(虛云)]

 (四)(1907~1977)湖南祁陽人。少通經史詞章,嘗以理學家自命,后讀釋迦傳及張商英護法論,始皈依佛教。年二十,披剃于衡陽佛國寺,受具足戒于衡陽大羅漢寺。曾住仁瑞寺參禪三年。后入衡山南岳龍池巖苦修十八月,禪定功夫日深。又從游于常悟、禪靜、靈濤、善因諸師,禪教并修。抗戰期間,曾組織僧侶救護隊,救人無數。民國四十二年(1953)來臺,致力于講經宏法。先于汐止彌勒內院講授俱舍論,其后,主持靜修佛學研究班,舉辦大專院校佛學講座,興建松山寺,創立慈航中學,發行獅子吼月刊、文庫,接辦臺灣印經處,并經常出席世界佛教會議。曾任南岳佛學院院長、國立南岳師范學院教授、中國文化學院(即今文化大學)教授,及南岳祝圣寺、臺北松山寺、善導寺、日月潭玄奘寺住持等職。師精研大藏,佛理淵深,復賅通中西哲學,平生最推崇玄奘大師。其著作有中國大藏經翻譯刻印史、中國大藏經雕刻史話、中觀史論及其哲學、乾坤萬古一完人、二力室文集等。民國六十六年示寂,世壽七十一,僧臘五十。[道安法師七十歲紀念論文集]

道安相關文章

釋門章服儀

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

大乘結集

 (傳說)有數說。菩薩處胎經,佛滅后七日,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,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,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,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。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,聲聞藏,戒律藏之三部,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。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:‘爾時佛取滅度已,經七日七夜。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,打揵稚集眾。(中略)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,來集到忍界,聽受法言。(中略)使阿難升七寶高座,迦葉告阿難言:佛所說法一言一字,汝慎勿使有缺

報像功德經

報像功德經

佛教字典推薦文章

Zola

大悲咒是什么意思?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?

大悲咒是什么意思  大悲咒出自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,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,無上菩提心,以及濟世渡人,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。  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,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。全文大意是:  皈依三寶,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,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,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,要看破生死煩惱,了悟真

全文大悲咒全文

  南無·喝啰怛那·哆啰夜耶。   南無·阿唎耶。

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

  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