埋葬死者遺骸或火葬后放置遺骨之處所。亦有安置石塔及石碑之通例。古人強烈畏懼亡靈,懼其靈魂與尸體一起出而活動,故上置石塊,深埋土中,且筑冢以防之。至后世,筑冢設墓之意義已大異其趣,如我國之重視墓冢,實含濃厚的慎終追遠、祀亡如存之深意。一般在寺院境內或葬場附近,規劃一定之區域,設墓所,至忌日時,親族帶香花等物上供。名稱因地而異,印度稱為尸陀林(梵sitavana ) 或尸摩賒那(梵s/i^ma^sya^na ),中國與日本則稱為墳墓、塋城、冢、墓。
關于其沿革,中印度摩揭陀國新王舍城之南、舊王舍城之北有尸陀林(寒林),將死尸及罪人棄置其處,而帝王或貴族,則另建塔安置。沙門中之高僧亦有設塔之例,如釋迦種族所居住之迦毗羅衛城西北,有為數百千之塔。釋尊入滅之際,遺身之舍利分八份,于各處設塔供養。
我國古籍如史記、后漢書中皆有關于墓之記載。一般遺骸之葬法,乃置于棺內,送往墓所,以土覆其上而作笠形,且依墓之形狀、大小,而有陵墓、墳墓、丘墓、冢墓(冢墓)之別。墓附近種植樹木,并作碑銘記,或與棺共埋,或立于墓旁,為官者之墓碑稱墓表,無官者稱墓碣。佛教東來后,遂有于墓上建塔之風氣,稱為墳塔、冢塔、雁塔等。如洛陽伽藍記卷四所載,后漢明帝崩,在陵上建只桓(寺)。然明帝之陵是否真有建寺之事,則不明。此外,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(416)八月,慧遠示寂,潯陽太守阮侃于廬山之西嶺設墓,并有詩人謝靈運為其作碑記,銘其遺德。又玄奘三藏于唐高宗麟德元年(664)二月五日示寂,四月十四日葬于長安南郊之浐東,總章二年(669)四月八日,敕改葬于樊川北原,并建立塔宇。唐代中葉以后,對高僧沙門之示寂,或封謚號,或賜塔號。如青原行思禪師之‘歸真之塔’、南岳懷讓禪師之‘最勝輪之塔’、曹溪慧能禪師之‘靈照之塔’等。此外亦有尚未死而預先設塔者,稱為壽塔、壽陵。亦有納眾人之遺骨起塔,稱之為普同塔、海會塔。[中阿含卷十三烏鳥喻經、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二十八灌頂真言成就品、大智度論卷二十二、高僧傳卷三智嚴傳](參閱‘塔’542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