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寺院之美稱,意即能生福德之處,亦有稱之為福庭者。 (二)梵名Kuruks!etra 。音譯俱嚕乞曬。為中印度之古戰場。據大唐西域記卷四薩他尼濕伐羅國條載,此國大城周長二百里地之范圍內稱為福地。蓋因古代五印度國由二王分治,境壤相侵,干戈不息。其后二王更合謀欲作最后之決戰,以分勝負,然百姓皆已不堪其苦而不從王命,王乃心生一計,即告諭百姓,此王城二百里地,自古即為福利之地,若于此地抗敵而死,得生人中,若能多殺無辜,則受天之福樂。百姓遂奮戰不懈,視死如歸,兩國會戰于此,積尸如莽。古印度人向尊重古人之骸骨,遂相傳謂之福地。[金剛針論]
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