寺位于山西永濟縣城西南二十公里中條山巔。建于北周建德年間(572~577),初名靈居寺,隋仁壽元年(601)改今名。同年,隋文帝奉送舍利至三十州,詔令十月十五日同時起塔,此寺即為其一。隋唐之際,寺況極盛,宋以后各代屢有修□軗愈A并于山巔、山腰、山麓分置上、中、下三寺。對日抗戰時寺宇被毀,唯存仁壽二年所立舍利塔銘碑及二十六座磚塔,其中唐、五代、宋塔各一座、元塔二座、明清塔二十一座。除宋塔外,其余皆為禪師塔。大禪師塔建于唐天寶十三年(754),圓形實心,高八公尺,基座占塔身之半,正面設假門,背面鑲有塔銘;五代石塔建于后唐同光三年(925),單層,高三公尺半,平面八角,基座束腰,塔身中空,正面雕二金剛像,側面雕陀羅尼經,雕工秀美;宋代舍利塔為密檐式,平面六角形,五層,高十七公尺,第一層特高,檐下仿木構建筑雕斗栱及飛椽,二層以上迭澀出檐,簡潔莊重;元塔為二層,平面六角形,高六公尺,座為須彌式,塔身雕假門窗;明清各塔比例和諧,雕造富麗。于此處遠可眺望黃河波濤,近可盡覽群塔聳立,極富古趣。
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