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韓國佛教之新興宗派。創立者為韓國人樸重彬。樸氏法名‘少太山’,通稱‘大宗師’,后人尊之為‘教祖’。一九一○年,日人并韓。樸氏有感于其祖國之受異族統治,以及傳統宗教與西洋傳入之信仰相沖突,遂揭橥‘物質開辟,精神開辟’之宗旨,設立教團于其出生地全羅南道靈光郡,時為一九一三年。一九二四年移至全羅北道里里市新龍洞,初名‘佛教研究會’。一九四五年韓國獨立后,該教之第二代領導人由鼎山宋奎繼任(稱為宗法師),始正式宣布使用‘圓佛教’之名。
該教以○(圓)為其表征,取代一般寺廟之佛像。○,是一個無始無終之圓圈,為強調佛教自性本具萬德的一種表象,即以宇宙萬有之本源、諸佛諸圣之心印、法身佛之一圓相,為其信仰之對象與修行之基準。其下分真空妙有之修行門,及因果報應之信仰門二門,打消出世間和世間兩種生活之對立,具有大乘佛教求取世法之積極精神。同時,以‘天地、父母、同胞、法律’四恩,和‘修養、研究、取舍’三學為信仰與修行之綱領。并主張綜合‘教化(指宗教精神修養)、教育(指道德、人格、知識三者一體之培養)、慈善(即對現實人生困境之救濟)’等三者,建立具有生產性與自立性的經濟基礎之宗教。今設有從事農作、藥草園、果樹園、畜產、養蠶業等綜合大農場,及圓光大學、東山禪院、東華醫院、孤兒院,與推廣文化事業之圓光社、正化社等機構。
迄今第三代大山金大舉宗法師,對教內更提出‘精神自主力、肉體自主力、經濟自主力’三自之口號,對教外,則求其實踐‘出家、在家、國家、世界’等四種奉公會之四行表現。[韓國佛教的新宗派─圓佛教(張曼濤,現代佛教學術叢刊(82))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