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伽,梵名Lan%ka^ ,巴利名同。又作■伽山、■迦山、楞迦山。意譯難往山、可畏山、險絕山。相傳此山乃佛陀宣講楞伽經之處。據入楞伽經卷一請佛品所載,此山系由種種寶性所成,諸寶間錯,光明赫炎,猶如百千日共照耀金山。山中有無量花園香樹,微風吹拂,枝葉搖曳,百千妙香一時流布,百千妙音一時俱發。重巖屈曲,處處仙境,無數眾寶共成靈堂、龕窟,內外明徹,不能復現日月之光暉,此山乃古昔諸仙賢圣得道入化之處。另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所載,此山位于南海之濱。慧苑音義卷下亦謂其位于南天竺南界之海岸。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與續高僧傳卷四均謂楞伽山系位于錫蘭之山名;巴利文大史(Maha^-vam!sa, i.)則以楞伽為錫蘭之別名,然現代學者大多反對此一說法。[新華嚴經卷六十二、華嚴經疏卷五十六、玄應音義卷七、東南印度諸國の研究]
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