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佛教

助印经书 佛教之傳入臺灣,據史料所載,大約在明朝末年荷蘭統治時,隨漢族之移民,自福州傳入。然現代學者亦有主張,若以史實推論之,則自三國時代以降,隋煬帝、唐昭宗、北宋末期、南宋孝宗等,皆曾派兵或因戰亂而移民至臺灣、金門等地,故佛教信仰亦勢必隨之而傳播至臺灣。至鄭成功經營臺灣,佛教漸受重視。其子鄭經尤為虔信,嘗建彌陀寺于東安坊,且延請僧侶主持之。

 至清代,閩粵僧侶來臺者漸多,寺院亦漸次興起,較著名者有彌陀寺、竹溪寺、海會寺、法華寺、開元寺、超峰寺、凌云寺、靈泉寺、龍湖巖等,迄今皆為二、三百年之古剎。同時,大陸傳來之在家佛教齋教,如龍華派、先天派、金幢派等亦先后傳來,其中以龍華派傳來最早,時約乾隆(1736~1796)末年。當時之佛教活動已不得而知,惟緇衣大德中,以澄聲、照明、志愿三人聲名最著。而在家居士之較著者多為明末遺臣,以沈光文、李茂春、林英、張士栯、魯王女、鄭哲飛等人知名于世,開臺灣佛教在家學佛之先河。

 日據時代,日本佛教亦挾其威勢相繼來臺,以臨濟宗、曹洞宗、天臺宗、凈土宗、真宗本愿寺派、真宗大谷派最盛;日本佛教徒視齋教為同調,頗加獎掖。據林衡道所著‘臺北市的寺廟’載,日據時代,僅就臺北而言,所建佛寺中,絕大多數皆屬齋教系統。而當時大陸傳來之出家佛教,則以與大陸隔離而呈現衰落現象,加上日本政府謹慎而緩慢的施行臺灣佛教日本化之計劃,遂使臺灣佛教漸受日本佛教同化,以比丘而娶妻茹葷者大有人在。民國五年(1916),善慧、德融等人在日本曹洞宗勢力之扶植下,創辦臺灣佛教中學與臺灣佛教青年會。民國十一年,善慧與本愿組織南瀛佛教會(為臺灣省佛教會之前身),并發行南瀛佛教月刊,刊行至臺灣光復為止。此一刊物自創刊之后,皆采用中文,自民國十九年后,逐漸加入日文,又經若干時日,則已變成全部日文,此即日本欲將臺灣佛教日本化之一大例證。此外,覺力、本圓皆為當時知名之僧。

 民國三十四年,臺灣光復以后,善慧鑒于正是弘揚正法之機,乃組織臺灣佛教會,推舉本圓為第一屆理事長。民國三十八年,大批僧侶隨政府遷臺,致使臺灣佛教起一大變化。首先,將臺灣佛教會改為中國佛教會臺灣省分會,受中國佛教會之督導。自此,有關佛教之行政、文化慈善事業、佛教僧伽教育及社會教育、佛教之布教、寺院之興建,與國際佛教之聯系等,均陸續開展。如妙果,首聘慈航來臺創辦臺灣佛學院。大醒繼之,于新竹青草湖靈隱寺設佛學講習會。其后有印順興辦佛學院。同時臺灣佛教、海潮音、中國佛教、佛教青年、今日佛教、菩提樹、法音、獅子吼、覺世、慈明、普門等雜志亦相繼發行。至七十七年春止,登記發行之佛教雜志,近百余種。此外,翻印經典和譯介佛學名著之風漸盛,早期有東初發起影印日本大正藏之正續兩編。此外,四十四年自日本迎奉玄奘大師靈骨返臺,亦為臺灣佛教界之一大盛事。其他如出國弘法、與泰國、緬甸等法典文物之交流、出席世界佛教徒友誼會、密教修持之提倡、念佛法門之倡導、僧尼戒律之弘傳、禪宗奧旨之闡揚,以至佛教圖書館、出版社、幼稚園、育幼院、養老院、診療所之設立、佛教新興道場之創建等,在在皆顯示臺灣佛教正在蓬勃發展中。

 近十余年來,星云主持之佛光山尤為臺灣新興佛教道場中之最著者,其分院遍布全省各處及海外。他如臺灣中部有圣印之慈明寺及萬佛寺,弘法事業亦績效斐然。臺北松山寺、華嚴蓮社、善導寺等名剎,法務亦皆甚盛。佛學院方面,北部之中國內學院、華嚴專宗學院、能仁佛學院、蓮華學佛園、菩提佛學院、法藏佛學院、海明佛學院、福嚴佛學院、佛光山臺北女子佛學院、圓光佛學院,中部之中華佛教學院、佛光山福山佛學院、人乘學佛院,南部之香光尼眾佛學院、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、東方佛教學院、開元禪學院、千佛山女子佛學院、凈覺佛學院等校,皆頗見成果。

 在大專學佛運動方面,由于周宣德等慧炬雜志社同仁之熱心倡導,亦已普及各大專院校。如大專院校之佛學社團,自四十九年四月臺灣大學創設‘晨曦學社’以來,其他六十余所院校亦紛紛設立佛學社團。另如暑期大專學生學佛之集會,有李炳南之佛學講座、懺云之齋戒學會、佛光山之夏令營等,亦皆收效頗大。此外,高深之佛學研究單位,有中華佛學研究所、華梵佛學研究所、陽明山華岡之佛學研究所及佛教文化研究所、印度文化研究所、佛光山之佛學研究部等。華岡方面分別出版華岡佛學學報及佛教文化學報,佛光山則出版佛光學報,中華佛學研究所出版中華佛學學報,皆為專門性之佛學研究刊物。大體而言,自一九七○年以來,臺灣佛教信徒之知識水準已有顯著之提高,弘法方式逐漸革新,佛教信仰亦日漸普及,頗有一番新興氣象。[中國佛教史略(印順、妙欽)、中國佛教之近況(道安,海潮音第三十八卷第十一期、第十二期)、中國佛教之過去及現在(青松,海潮音第四十二卷第十一期、第十二期)、中國佛教史論集臺灣佛教篇(現代佛教學術叢刊(87))、中國佛教發展史第四篇第二章(中村元)]

臺灣佛教相關文章

釋門章服儀

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

大乘結集

 (傳說)有數說。菩薩處胎經,佛滅后七日,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,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,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,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。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,聲聞藏,戒律藏之三部,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。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:‘爾時佛取滅度已,經七日七夜。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,打揵稚集眾。(中略)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,來集到忍界,聽受法言。(中略)使阿難升七寶高座,迦葉告阿難言:佛所說法一言一字,汝慎勿使有缺

報像功德經

報像功德經

佛教字典推薦文章

Zola

大悲咒是什么意思?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?

大悲咒是什么意思  大悲咒出自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,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,無上菩提心,以及濟世渡人,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。  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,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。全文大意是:  皈依三寶,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,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,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,要看破生死煩惱,了悟真

全文大悲咒全文

  南無·喝啰怛那·哆啰夜耶。   南無·阿唎耶。

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

  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