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Malwatta-nika^ya)錫蘭佛教暹羅派主要教派之一。又作曼爾瓦多派。屬上座部佛教,形成于十九世紀中期。總部系由坎底(Kandy)之摩爾伐多寺等二十余寺組成。比丘屬僧伽羅族瞿維伽姆種姓之佛教村居派(Ga^mava^sinah!)。主要從事佛學研究及佛經注釋,有大量梵文、巴利文與錫蘭文之佛教著作。主辦僧王佛學院等教育及研究機構,參與管理錫蘭智增佛學院與智嚴佛學院,與阿斯羯利派(Asgiri,亦譯阿耆梨派)共同管理坎底佛牙寺。該派僧長稱摩訶那耶迦(大導師)與阿努那耶迦(副導師),由僧伽理事會選舉產生,終身任職。其主要寺廟之住持則皆由瞿維伽姆種姓之上層羅達羅種姓(舊貴族世家)擔任。印度等國亦建有此派之佛教中心。
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