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藏名Skuh!bum 。意譯十萬佛像。又作金瓦寺、塔兒寺。位于青海西寧郊外之塔山。其地為黃教祖師宗喀巴之降生處,亦為今日蒙藏地方之宗教中心。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(1560),為黃教六大寺院之一(其余五寺為西藏之色拉寺、哲蚌寺、扎什倫布寺、甘丹寺及甘肅之拉卜楞寺)。寺前有栴檀樹一株,據傳宗喀巴出生后,于埋藏其胞衣之處生出此樹,葉上浮現無數佛像;sku-h!bum(十萬體,意即十萬佛像)之名即由此而來。全寺建筑,隨山依勢,逐漸升起,有大小院落千余處,僧舍四千五百余間,可容數千人,儼然一座宗教都市,其中以大經堂、大、小金瓦寺為其核心。
大經堂為塔爾寺宗教組織之最高權力機構,藏式平頂建筑,占地一九八一平方公尺。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(1606),后數經擴建,民國二年(1913)遭回祿,民國六年重建。堂內矗立一百零八根大柱,柱子上部均雕有優美圖案,外裹彩色毛氈,并綴有各色刺繡、飄帶、幢、幡等,四壁掛有各種綢緞剪堆、繡堆之佛像、佛教故事圖、宗教生活圖等,均生動而別致。經堂內可供三千人誦經,內有一純金鑄造之塔,高約六、七公尺,內置宗喀巴之骨灰。四壁有經架、佛龕等。大經堂下設四大扎倉(學院):(一)參尼扎倉(顯宗學院),為成立最早、規模最大的研究顯宗教義之學經部門,并研究內明。(二)居巴扎倉(密宗學院),為研究密宗教義之部門,并研究因明。(三)丁科扎倉(時輪學院),為研究天文、歷算、占卜之部門。(四)曼巴扎倉(醫學院),為研究醫藥治病之部門。大經堂為參尼扎倉之經堂,亦為四個扎倉全體喇嘛聚會誦經之大禮堂。
大金瓦寺為塔爾寺之精華部分,其最精華處為正殿,外表以碧綠細致之磁磚砌成。墻上嵌有無數珍珠、瑪瑙、金銀、寶石、翠玉,寶光四射。正殿供奉宗喀巴像,周圍環以五千余尊一尺余高西藏式或印度式之小金佛,長目細腰,以襯托莊嚴靜穆之宗喀巴巨像。殿中懸有數千酥油小燈,纓絡垂飾,宛如繁星;像前懸有二巨燈,全以珍珠穿成,點以酥油,永不熄滅,金光璀燦中,香煙繚繞,為塔爾寺最神圣之處。大殿之后有藏經柜,內藏黃教之主要經典甘珠爾及丹珠爾。經典原藏于西藏,后移至此,為本寺之寺寶。大金瓦寺殿頂全以金瓦鋪成,上有數十座一、二公尺高之經幢,全為金制,其含金量總計十萬兩以上,有瓶形、塔形、傘形等,鑄工細致精美,陽光照射下,金碧輝煌,光芒萬丈,誠可謂佛教之圣地、青海之寶庫。
小金瓦寺又稱大護法殿,建于明崇禎四年(1631),為大金瓦寺之縮影,然風格與大金瓦寺不同。寺前有八座高塔矗立。清雍正皇帝時,年羹堯平定羅卜藏丹津之亂,由于寺僧亦曾參與叛亂,年羹堯欲屠寺僧,經鎮海堡千總苦求,僅殺主其事之八大喇嘛,后分葬寺域內,建八座白塔藏其遺骸。小金瓦寺之建筑有如一放大之喇嘛塔,屋瓦亦銅制鍍金,金色燦爛,與大金瓦寺相互輝映。寺內所供神像,多呈忿怒像,表示護法神之威嚴;各柱上皆由整張虎皮裹制,后殿并藏有各種兇惡面孔之木制面具,系供跳神用者。
由于藏人對宗喀巴之崇敬,本寺遂成為蒙藏兩族善男信女心目中不可侵
犯之圣地,猶如耶、回二教之圣地耶路撒冷,喇嘛教徒大都發愿一生中至少能至該寺朝拜一次,往往傾窮年累月辛勤工作之全部積蓄,長途跋涉,至此朝圣奉獻。寺前階梯鋪有跪拜所用之厚松木板,每經一時期,常因手掌與腳膝之起伏用力而磨成深槽,宛若人體之伏地,堪稱奇景。又寺內之繪畫、堆繡、酥油花被譽為本寺之‘三絕’,每年藏歷正月十五舉行燈節大會,展覽酥油花雕,吸引無數游客。[Waddell: The Buddhism of Tibet or Lamaism, 1895;Filchner: Das Kloster Kumbum in Tibet, 1906、蒙藏佛教史(妙舟)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