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名Bhagavad -gi^ta^ 。又作圣婆伽梵歌。意譯為世尊歌。為古代印度之宗教詩。即大敘事詩(梵Maha^bha^rata ,音譯摩訶婆羅多)第六卷毗須摩品中第二十五章至四十二章部分。其作者與著作年代不詳,約作于西元一世紀頃。意謂‘神圣之神歌’,為印度教毗濕奴派之圣典,至今全印度教徒仍視為圣典而普遍讀誦。內容主要攝取數論、瑜伽、吠壇多三派之哲學思想與倫理觀念,宣揚通過修練瑜伽,使個體靈魂‘我’及宇宙靈魂‘梵’相結合,以達到脫離生死輪回之最高境界(涅槃)。即藉由阿耳柔那王子(梵Arjuna )與毗濕奴之化身吉栗瑟拏(梵Kr!s!n!a )之對話,強調無執著之行為是人類唯一應盡之道,即依正智而發展出智行合一思想,視為解脫之道。而易行之解脫道,則端賴于對唯一神之絕對信愛(梵bhakti ),此說遂成為毗濕奴派發展之起源。印度教哲學思想之發展,即常以注釋薄伽梵歌之形式出現。[F. Edgerton: The Bhaga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