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語acchat!a^ 之意譯。即拇指與食指之指頭強力摩擦,彈出聲音;或以拇指與中指壓覆食指,復以食指向外急彈。于印度,彈指有四義:(一)表示虔敬歡喜,據法華經卷六神力品載,諸佛之謦欬聲與彈指聲普傳至十方,大地皆起六種振動。(二) 表示警告,據新譯華嚴經卷七十九載,善財童子至彌勒菩薩之樓閣前,彈指出聲,門即開啟令其入內。(三)表示許諾,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載,有二龍王請世尊準許彼等為優婆塞,世尊彈指允之。(四)時間單位,彈指所需之極短暫時間,稱為一彈指或一彈指頃。關于一彈指時間之長短,諸說不一,如大智度論卷八十三謂,一彈指有六十念。俱舍論卷十二(大二九·六二上):‘如壯士一疾彈指頃六十五剎那,如是名為一剎那量。’現今一般常用語‘一彈指’即源自佛教經典。[菩薩處胎經卷二、觀無量壽經、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八、祖庭事苑卷三](參閱‘一彈指’78、‘剎那’3731)
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