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河北薊縣西門內,距北平東方約九十公里。寺不知創自何代,有一座上下兩級,東西五間,南北八架之觀音閣,于遼圣宗統和二年(984)重修,為我國最早之木造結構高層樓閣式建筑。閣內矗立一尊高達十六公尺之泥塑觀音菩薩像,立在須彌壇上,閣之中層僅齊其腰,上層才達胸口,其頭頂則伸到閣頂藻井中,為我國現存最大泥塑像之一;頭頂上有十個小頭像,故稱十一面觀音,兩旁各有一尊侍立之菩薩,此三尊塑像為遼之原作,保存唐代遺風,面部豐滿,衣褶圓和,造型優美自然。此閣歷經多次地震而無恙,為建筑防震之重要歷史實物。由明代王宏祚所撰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