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位于韓國京畿道楊平郡龍門面。為新羅時代善德女王三年(634)元曉大師所開創。李朝世祖王(1456~1468)昭憲王后薨,即以此寺為祈祝冥福之所,廣造佛像,遂成名剎。迨至二十世紀初日俄戰后,訂立樸資茅斯條約,日本進占朝鮮時,韓人即以此為抗爭據點,遂令此寺化為廢墟,后雖經重建,然于一九五○年北韓入侵,重遭破壞。寺內有一千一百余年之銀杏神木,相傳系新羅最后之敬順王麻衣王子嘆國之亡,遁入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