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871~1943)江西宜黃人。字竟無,一字漸吾。早歲刻苦治學,博覽諸子百家,中日甲午戰起時,感于雜學無濟于國事,乃專治義理之學,欲以之挽救時弊。三十四歲,赴南京師事楊仁山,得聞華嚴法界之旨,歸信佛教,入祇洹精舍,潛心經論,致力佛學。年三十六,母親病逝,遂將肉食、色欲一并斷絕。自云學佛與他人異,每于悲憤而后有學。曾留學日本,返國后任兩廣優級師范教員。其后再赴南京從楊仁山游,楊氏臨歿,以金陵刻經處相囑。民國元年(1912),與李證剛等倡設佛教會,主張政教分離、沙汰庸僧,可惜事與愿違,未能成功。
氏于佛學,初讀大乘起信、華嚴、楞嚴。年逾四十,轉攻法相唯識、瑜伽師地等,更由大智度論而般若、涅槃;久之,則專尚法相唯識,揚棄華嚴,以為大乘起信論、楞嚴經均為偽書。同時會通儒佛,所刊行中庸傳、孔學雜志、四書讀等,皆能發前人之所未發,學術界尊為‘佛學大師’。
民國十一年,在南京創立‘支那內學院’,講‘唯識抉擇談’,呂澄、湯用彤、王恩洋、黃懺華、熊十力等人皆嘗游學于其門;名學者梁啟超、梁漱溟、章太炎等人亦與之相過從。印度詩哲泰戈爾來華訪問時,特往面晤,暢談一夕,驚佩不已。十四年開辦法相大學,設特科,然以時局停辦。復編纂藏要三輯,方便學佛。抗戰期間,遷內學院于四川江津,仍講學、刻經不輟。民國三十二年二月,氏以肺炎病逝于蜀院,享年七十三歲。門人總輯其遺文三十余卷,成‘竟無內外學’一書行世。政府播遷臺灣后,該書未見流通。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覓得其書之大部分,出版歐陽大師遺集四冊(二十五開)三千余頁,其名著‘唯識抉擇談’、‘對空有諸宗典籍之敘論’、‘瑜伽師地論敘’,及‘支那內學院院訓釋’等,皆包含于其中。
氏重視在家佛教,貶斥出家佛教,民國七年發表之支那內學院簡章總綱第一條云:‘本內院以闡揚佛教,養成弘法利世之才,非養成出家自利之士為宗旨。’同出于楊仁山之門之太虛大師乃撰‘關于支那內學院文件之摘疑’以駁斥之,由是乃開啟太虛大師與內院法義之諍,太虛大師并陸續撰佛法總抉擇談、竟無居士學說質疑、論法相必宗唯識、再論法相必宗唯識等文往復質辯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