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語na^ga,巴利語同。音譯那伽、曩哦。八部眾之一。群龍之首,稱為龍王或龍神。一般謂龍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類(或謂屬畜生趣),具有呼云喚雨之神力,亦為守護佛法之異類。經典中有關龍之故事甚多,并繪有種種龍王像。梵語na^ga為蛇之神格化,在印度神話中,乃人面蛇尾之半神,種族有一千,為迦葉波(梵Kas/yapa )之妻歌頭(梵Ka=dru )所生,住于地下或地下龍宮(梵Pa^ta^la )。又印度自古以來即有稱為那伽之種族,其種族有多數之種別,非屬于雅利安人種,散居于現今印度東北阿薩密(Assam)地方及緬甸西北部等地,崇拜龍蛇。又龍城(梵Na^gapura )之名,今仍存于各地。關于龍王教化等之故事,或意味那伽種族之歸依佛教。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