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緋色法衣。據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一載,緋、紅、紫、綠、碧等五間色,皆為不如法之色。然據陀羅尼集經卷六、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之記載,可知自印度以來即有穿著緋袈裟之例,然此等記載并未視之為穿著不如法之衣。于我國,唐宋以后,朝廷常賜高僧紫衣與緋衣。例如大宋僧史略卷下載,唐玄宗時,有沙門崇憲精通醫術,治者效驗,帝悅而賜緋袍、魚袋。蓋緋色之衣在我國原為官服之一,如事物紀原卷四所引隋志之文,及通典卷六十一所載之服章制度,可知歷朝所適用于緋衣之官品亦各自不同。其后亦漸以之賜高僧,而自釋門立場觀之,受賜緋衣、穿著緋衣亦自然成為隨順世禮之特殊服制。[十誦律卷十三、大唐西域記卷一梵衍那國條、五雜俎卷十二](參閱‘法衣’3346、‘袈裟’4784)
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