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名Ra^ma^yan!a 。又作羅摩衍那。意譯羅摩游記、羅摩傳、羅摩平生、羅摩所行傳。為印度古代之梵文大敘事詩。與摩訶婆羅多并稱為印度兩大史詩,為印度教經典之一。原為民間口頭創作,在長期流傳中屢經增刪。西元前五至三世紀頃,由詩人瓦勒米奇(梵Va^lmi^ki )利用傳奇題材編成,被稱為‘最初之詩’,瓦勒米奇則有‘詩祖’之譽。全書共七篇,二萬四千頌,精校本一萬九千多頌。每頌兩行,每行十六個音節。其中第一、第七兩篇可能為二世紀頃所附加之偽作。內容較摩訶婆羅多集中,主要敘述憍薩羅國(梵Kaus/ala )王子羅摩(梵Ra^ma )受王后之嫉而被放逐十四年,因而展開其冒險英勇之生涯;以羅摩與其妃私多(梵Si^ta^ )之愛情為中心,襯以其弟羅什曼那(梵Laks!man!a )之情誼、靈猿哈奴曼(梵Hanumat )之忠順、魔王羅伐拏(梵Ra^van!a )之暴行等,充滿神話與傳奇色彩。其文體華麗典雅,文字洗練,成為后世古典期美文體(梵ka^vya )作品之濫觴。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