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僧眾聚居之寺院,尤指禪宗寺院。昔時印度多于都城郊外選擇幽靜之林地,營建精舍;故僧眾止住之處,即以蘭若(空閑)、叢林等語稱之。經典中對‘叢林’一語之解釋頗多。如大智度論卷三載,僧眾和合居住于一處,猶如樹木聚集之叢林,故以之為喻;大莊嚴論經謂,眾僧乃勝智之叢林;又據禪林寶訓音義載,‘叢林’二字系取其草木不亂生長之義,表示其中有規矩法度。此外,亦有以‘貧婆那’為叢林之梵語者,如祖庭事苑卷二(卍續一一三·一五上):‘叢林,梵語貧婆那,此云叢林。’此或系根據阿育王經卷七所載之‘貧陀婆那叢林’一語而來;然‘貧陀婆那’乃僧院之名,其梵語為 pin!d!a-vana,意譯作‘飯林’,故不應將其作為叢林之梵語。
叢林通常指禪宗寺院,故又稱禪林。又以芳香之栴檀樹林比喻佛門龍象所住之清凈叢林,故亦稱栴檀林。然于后世,教、律等各宗寺院亦仿照禪林制度而稱叢林。叢林之中,寺產一切歸公,且依一定規矩而容納十方來住之僧眾,其住持人選亦經僧眾同意,而由十方名德之合適者出任,故叢林又可稱為十方叢林。另據大乘義章卷十三記載,叢林能生智慧、神通等功德,故又稱功德叢林。
我國禪宗自六祖慧能之后,以百余年間,禪徒僅以道法相授受,多巖居穴處,或寄住于律宗寺院,齟齬時生,馬祖道一乃創叢林,以安禪侶;其后復有百丈懷海以禪眾聚處,尊卑不分,說法住持未合規制,遂折衷大小乘經律,制定清規。自此,叢林之制,于焉大備。其后,經唐末五代,至宋代,叢林建置益臻完備,禪眾亦以集中居住為常,名德住持之叢林,多在千人以上。北方之叢林始盛于宋代,仁宗時禪道盛弘于汴京;神宗敕命創立慧林、智海二大禪院,后皆成為京師(開封)著名之禪林。至徽宗崇寧二年(1103),宗賾編集禪苑清規時,叢林制度已燦然大備。宋室南渡后,禪宗名僧輩出,所居叢林皆極一時之盛,史彌遠遂奏請定江南禪寺為五山十剎。即:余杭徑山寺、杭州靈隱寺、凈慈寺、寧波天童寺、育王寺等為禪院五山;杭州中天竺寺、湖州道場寺、溫州江心寺、金華雙林寺、寧波雪竇寺、臺州國清寺、福州雪峰寺、建康靈谷寺、蘇州萬壽寺、虎丘寺等為禪院十剎。至此,叢林制度遂遍行于江南,歷久不衰。
叢林規模,初時較小,于一寺之中,僅有方丈、法堂、僧堂及寮舍。以住持為一眾之主,尊為長老,居于方丈。初不立佛殿,唯建法堂(后世乃立佛殿)。所有禪眾盡入僧堂,依戒臘之久近安排位次,并施行普請法(集體勞動),無論上下,均須參加生產勞動以自給。又置十務(十職),稱為寮舍,每舍有首領一人。
于叢林未設之前,寺院首腦為三綱,即上座、寺主、維那(都維那),皆為領導大眾維持綱紀之職僧。既設之后,古規所載之執事則有首座、殿主、藏主、莊主、典座、維那、監院、侍者等名目。后世叢林組織日漸龐大,各寺家風不同,住持者多因時制宜,自立執事,名目層出不窮,禪苑清規所載叢林執事之名目即有二十三種。
叢林制度自宋代以來,少有更改。今日所行者,系根據元代敕修百丈清規,更有增益,細分其職別,可達八十種之多。蓋叢林執事人員之多寡,各依其規模建制大小而定。一寺之中,方丈為禪林正寢、住持所居之處,故稱住持為方丈;又住持為全寺諸堂之頭,故又稱堂頭和尚。住持之下,設有東西兩序。西序之重要執事為首座(即古之上座)、西堂、后堂、堂主、書記、知藏、藏主、知客、寮元(云水堂首領)等。東序為監院(即古之寺主,俗稱當家)、副寺(知庫)、維那、悅眾、侍者、莊主等。凡此,均為一般叢林所常設者。此外,列職各專于一務者,有飯頭、菜頭、火頭、水頭、碗頭(行堂)、鐘頭、鼓頭、門頭、園頭、浴頭(知浴)、圊頭(凈頭)、塔頭(塔主)、樹頭(巡視山林、栽植樹木)、柴頭、磨頭、茶頭、炭頭,爐頭、鍋頭、桶頭、燈頭、巡山、夜巡、香燈、司水(禪堂專任)、照客、聽用等。以上各種執事,以等級分,可統稱為知事人員(一級)、主事人員(二級)及頭事人員(三級)。規模較小之叢林,即以主事兼知事。規模較大之叢林,組織完備,內部分工甚細,執法(清規)甚嚴。方丈之下,基本組織有四,即所謂‘四大堂口’:(一)禪堂,為叢林之中心。(二)客堂,職司接待客人及內務。(三)庫房,掌管收租及購置物品等事。(四)衣缽寮,住持方丈之事務所。或謂四大堂口指維那寮、客堂、庫房、衣缽寮。重要寺務則由住持會同首座等班首及四堂口之上首共議進行。此外有首座寮以安置上座名宿,有侍者寮以安置初學新參,有行者寮以安置雜務行者及童行,有眾寮(云堂)以臨時接待過往禪衲,又有蒙堂以安置知事職僧以上之退職人員,有單寮以安置副寺以下之退職人員,有延壽堂以安置老病僧人,有莊田以供禪眾從事生產。各堂又各立規約,以資遵守。
叢林之種類,據五燈會元卷十五智門光祚禪師條所舉者有四,即:(一)栴檀叢林,(二) 荊棘叢林,(三)荊棘叢林而有栴檀圍繞,(四)栴檀叢林而有荊棘圍繞。此系依據叢林周圍所種植之樹木以分別之。現今之叢林,以其住持傳承方式不同,又可分為子孫叢林(法門叢林)、十方叢林兩種。自宋代起,叢林即有甲乙徒弟院、十方住持院、敕差住持院等三種分類。其中,甲乙徒弟院系由自身所度之弟子依序傳承,略稱為甲乙院;十方住持院系請諸方名宿住持,略稱為十方院;敕差住持院系由朝廷給牒任命住持,略稱給牒院。甲乙徒弟院采師資相承之世襲制,故又稱制度叢林或子孫叢林;十方住持院之住持由官吏監督選舉,故又稱十方叢林。后世大體沿用此等制度,并無太大變動,惟已無敕差住持院。另外,十方叢林依住持繼承制度之不同,又可分為選賢叢林與傳法叢林。如鎮江金山寺之住持,即依法系相傳,稱為傳法叢林;寧波天童寺自清末寄禪(敬安)重興后,改為十方選賢制度,稱為選賢叢林。民國十三年(1924),廈門南普陀寺改子孫叢林為十方選賢叢林,即依天童寺之選賢方法,訂立‘十方常住規約’二十條,并規定選舉法、住持任期及進退院等手續。此種選舉制度成為叢林住持史上之新猷。民國以來之大叢林,以金山江天寺、高旻寺、寶華山隆昌寺、焦山定慧寺、棲霞山棲霞寺、常州天寧寺、寧波天童寺等較為著名。至于臺灣之寺廟,多為子孫廟型態,少有以叢林形式接眾行化者。
有關叢林中之行事及古德風規之禪宗典籍極多,除各種高僧傳、僧寶傳之外,各類之清規亦為了解叢林型態、內涵之重要資料,其較重要者,除上舉之百丈清規外,另有入眾日用清規、入眾須知、禪林備用清規、幻住清規、叢林兩序須知等。此外,道融之叢林盛事、慧彬之叢林公論、慧洪之林間錄、凈善之禪林寶訓、無慍之山庵雜錄等,亦為此類有關叢林行事之重要文獻。[雜阿含經卷二十五、宋高僧傳卷十二、景德傳燈錄卷六、卷二十六、叢林校定清規總要、禪林類聚卷九、龜鏡文(宗賾)、禪林寶訓拈頌、禪林象器箋區界門、廈門南普陀寺志](參閱‘佛教教制’2683、‘禪林職位’646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