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055~1137)梵名Ra^ma^nuja 。印度吠檀多學派之哲學家,印度教虔誠派之先驅者。生于南印度馬德拉斯。先受吠檀多學派不一不異說(梵Bheda^bheda ),后因受史利伐依斯那伐派(梵S/ri^vais!n!ava )之影響,遂融合奧義書主張‘梵我一如’之哲學思想,與印度教絕對歸依毗濕奴神之宗教思想,發展為羅摩拏遮派。該教派提倡制限不二說(梵Vis/is!t!a^dvaita ),認為神、世界及我(個體靈魂)皆為真實,世界及我皆依存于神,并為神之身體,神即是永恒且完善之‘梵’。神之人格化表現或化身為毗濕奴。宗教之解脫并非與‘梵’合一,而系對毗濕奴之崇信,神之化身顯示神之仁愛。其理論為毗濕奴教提供哲學基礎,對近代印度教諸派均有相當之影響。代表作為注釋梵書之 Sri^-bha^s!ya,另著有吠陀圣典綱要(梵Veda^rtha -sam!graha )。
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