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利名Kamma-khandaka 。為二十犍度之第十一。又稱呵責犍度。即說比丘治罰法之篇章。本行持法起源自佛陀處分好諍斗之般茶(荼)比丘(巴Pan!d!uka )與盧伽比丘(巴Lohitaka ),因對彼二人行呵責羯磨,而有此法,故亦稱般茶盧伽法。此犍度之內容共有七種,其中規定受呵責羯磨者之治罪法,例如三十五種不應作(三十五事)、呵責犍度之如法或非法,及其解羯磨,及擯羯磨、依止羯磨、遮不至白衣羯磨、不見罪羯磨、不懺悔罪羯磨、不舍見羯磨等各種羯磨,以及各項之不應作,乃至解羯磨之法。其中之呵責,據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二僧綱大綱篇載,系于僧眾面前呵責犯過比丘,并宣告剝奪其三十五事之權利,如奪其供給、證正他事之權利等。[十誦律卷三十一]
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