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推算日月星辰之運行,用以定歲時節氣之方法,稱為歷。一般分為太陰歷與太陽歷。印度自西元前一世紀頃,因季節之運行,而施行太陰歷。據大唐西域記卷二記載,滿月之日,稱為月初。每個月由滿月至晦月,稱為黑分(梵kr!s!n!a -paks!a ,由于大小月不同,或十四日,或十五日),由新月至滿月,稱為白分(梵s/ukla-paks!a )。一年之中,分為太陽北行之六個月,與太陽南行之六個月。或分為六時:(一)漸熱,一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。(二)盛熱,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。(三)雨時,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。(四)茂時,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。(五)漸寒,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。(六)盛寒,十一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。佛教則分為熱時(一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)、雨時(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)、寒時(九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)等三時,或春夏秋冬四時。一年十二月之名稱列舉如下:制呾羅月(梵Caitra  ,一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)、吠舍佉月(梵Vais/a^kha  )、逝瑟吒月(梵Jyes!t!ha  )、頞沙荼月(梵A^s!a^d!ha  )、室羅伐拏月(梵S/ravan!a  )、婆羅缽陀月(梵Bha^drapada  )、頞濕縛庾阇月(梵As/vayuja  )、迦剌底迦月(梵Ka^rttika  )、末伽始羅月(梵Ma^rgas/i^rs!a  )、報沙月(梵Paus!a  )、磨祛月(梵Ma^gha  )、頗勒窶拏月(梵Pha^lguna  ,十二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)。
         
										推算日月星辰之運行,用以定歲時節氣之方法,稱為歷。一般分為太陰歷與太陽歷。印度自西元前一世紀頃,因季節之運行,而施行太陰歷。據大唐西域記卷二記載,滿月之日,稱為月初。每個月由滿月至晦月,稱為黑分(梵kr!s!n!a -paks!a ,由于大小月不同,或十四日,或十五日),由新月至滿月,稱為白分(梵s/ukla-paks!a )。一年之中,分為太陽北行之六個月,與太陽南行之六個月。或分為六時:(一)漸熱,一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。(二)盛熱,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。(三)雨時,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。(四)茂時,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。(五)漸寒,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。(六)盛寒,十一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。佛教則分為熱時(一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)、雨時(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)、寒時(九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)等三時,或春夏秋冬四時。一年十二月之名稱列舉如下:制呾羅月(梵Caitra  ,一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)、吠舍佉月(梵Vais/a^kha  )、逝瑟吒月(梵Jyes!t!ha  )、頞沙荼月(梵A^s!a^d!ha  )、室羅伐拏月(梵S/ravan!a  )、婆羅缽陀月(梵Bha^drapada  )、頞濕縛庾阇月(梵As/vayuja  )、迦剌底迦月(梵Ka^rttika  )、末伽始羅月(梵Ma^rgas/i^rs!a  )、報沙月(梵Paus!a  )、磨祛月(梵Ma^gha  )、頗勒窶拏月(梵Pha^lguna  ,十二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)。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