儒教

助印经书 指儒家之教化。亦即孔子(552 B.C.~479 B.C.)言教之傳統思想。一般以儒家、儒學、儒教三者為同義詞,而儒、釋、道并稱為‘三教’之說,由來已久。蓋儒家有祭天、拜祖、祀孔等宗教性活動,于傳統社會中產生極大之功能;歷來大儒如董仲舒、韓愈、康有為等,亦致力于將儒家變成儒教。儒家修己治人之倫理說,含有濃厚之政治思想。其思想中心為‘仁’,廣義言之,仁為一切德目之總稱;狹義而言,仁即愛人。仁與義、禮、智、信,合為五常,又稱五德。孔子在春秋時代末期,曾周游列國,欲匡正漸趨敗壞之政治與道德風氣,游說諸侯效法堯、舜、文、武,力行仁政,恢復西周時之社會秩序,其思想、教說詳載于論語。戰國時代,孟子承襲孔子之學說,力倡仁義之道,省察人內在之本性而主張性善說,闡揚善德本性之王道論。荀子則倡言性惡說,認為必須以圣人所制定之教化、禮儀,約束人之行為,使其向善。其后,奏始皇焚書坑儒之舉,則對儒家及其他學派構成打擊。

 至漢代,武帝采董仲舒獻策,獨尊儒術,于建元五年(136 B.C.)設置詩、書、易、春秋、禮等之五經博士,五經遂成為政治階級之必學科目。故漢代以降,至于清代,儒家之思想傳統為王朝禮制有力之支柱,亦為國人生活之軌范。董仲舒有關陰陽五行、災異,及天人感應等思想,則導致原有儒學之變質。漢儒因研究經典,又產生兩派對立之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,當時通行之隸書所輯錄之經書稱今文經,西漢中期陸續發掘之先秦古籍則為古文經。后漢儒者致力于注釋經典,以訓詁功夫探究經文真義,一掃今文學家陰陽讖緯之說,此一風氣延續至唐代。東漢末年,鄭玄注釋群經,以古文經為本,兼采今文經,集經學之大成,而成為一代大師。魏晉之世,士人重視老、莊、易之玄理,稱三玄學,產生將老子與易經合論之風氣,解釋儒典時亦受老莊思想所影響,如王弼注周易,何晏作論語集解等,均富含老莊思想色彩。至南北朝時,儒學有南北之分,北學以徐遵明為代表,著有春秋義章三十卷;南學以皇侃為代表,著有禮記義疏五十卷、論語義疏十卷等。

 至唐代,孔穎達等作五經正義,多采南學之義,為統一南北經學之作,成為科舉考試之標準本。歷南北朝、隋、唐之世,佛道二教興盛,儒教勢力趨弱。韓愈崇信孟子,撰‘原道’一文,力陳先王之道,欲建立儒教之道統觀,以對抗佛道二教。其思想可謂開啟宋代儒學之先河。宋代儒學稱宋學、道學、理學、理氣學、性理學、朱子學、程朱學、新儒學等,矚目宇宙本體論與心性問題,并由理與氣之形而上與形而下,討論修身為人之道,以期確立人類之道德倫理。對于傳統儒學而言,宋學添加宗教性與哲學性,所述之理、心性、宇宙問題等,皆為先儒所罕言;雖欲中興儒學,抵制佛道二教,然無形中已蹈襲佛、道之理論及方法,尤受佛教華嚴、禪宗思想,及道家之天道觀等影響,故一方面強烈批判他教之說。另方面亦與他教之說調和。周敦頤首開理學之風,著太極圖說,明示宇宙萬物由太極本體衍生,人為萬物之靈,具五行善性,適當之發揮即為仁義。繼之,程顥、程頤、張載等闡揚理、氣之學,成為北宋理學三派。南宋朱熹集理學之大成,主張‘道’屬形而上,無形無影,乃抽象之原理或概念;‘器’屬形而下,有情有狀,為具體之事物。又‘理’為形而上之道,乃生物之本;‘氣’為形而下之器,乃生物之具,故主張‘理、氣’二元論。此外,以大學、中庸、論語、孟子合為‘四書’,著四書集注,四書之名由此而起。陸九淵反對朱子學說,提倡‘心即理’一元論。元代儒者金履祥、許衡等,崇尚程朱之學。明代王守仁承襲心即理學說,創立陽明學派,與朱子之說抗衡。

 至清代,儒家欲探究孔學之真貌,紛紛揚棄宋學,而從事考證、訓詁等工作,成為當代學術之重心。顧炎武首開風氣,閻若璩、胡渭等承此征實之風,以嚴謹之考據批判朱子學。其時考證學者輩出,對經典義理之闡明頗有貢獻。然考證之學,每以一字一句之考據工夫作基礎,長久發展之下,缺乏探討整體思想之性質,無法建立其獨立之思想系統,乃至被譏為‘支離破碎’之學。

 至近代,思想界亦有排孔、尊孔之論諍,民國初年康有為于上海組織孔教會,主張定孔教為國教。另一方面,在五四運動全盤西化之口號下,儒家思想備受嚴苛之批判,而部分儒家學者則將儒學解釋為一種人文宗教,試圖挽救江河日下之儒家道統價值。然社會結構隨時代而變遷,以往傳統儒教之社會條件,業已逐漸消失,勢難再恢復昔時具有宗教功能之角色。惟近年來,海內外之中國哲學界,于西洋文化之強烈沖擊下,面臨整體文化總反省之時刻,對傳統儒家、儒教之價值乃有重新詮釋、評估之傾向。此外,在當代新儒之典型人物唐君毅、牟宗三、張君勱、方東美、錢穆、徐復觀等人之孤憤為學,會通中西哲學之精神,致力闡揚儒家哲學,而肯定儒家思想價值之下,頗能起振二十世紀震蕩衰頹之儒家道統于一時,且激發新一代之風氣,此即當今士林所謂之新儒家。然至此,古昔用以規約人倫之儒教,亦已丕變為一種指導哲學生活之精神信念。[人文主義與宗教(牟宗三)、新原道(馮友蘭)、中國哲學辭典(韋政通)]

儒教相關文章

釋門章服儀

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

大乘結集

 (傳說)有數說。菩薩處胎經,佛滅后七日,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,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,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,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。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,聲聞藏,戒律藏之三部,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。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:‘爾時佛取滅度已,經七日七夜。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,打揵稚集眾。(中略)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,來集到忍界,聽受法言。(中略)使阿難升七寶高座,迦葉告阿難言:佛所說法一言一字,汝慎勿使有缺

報像功德經

報像功德經

佛教字典推薦文章

Zola

大悲咒是什么意思?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?

大悲咒是什么意思  大悲咒出自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,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,無上菩提心,以及濟世渡人,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。  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,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。全文大意是:  皈依三寶,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,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,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,要看破生死煩惱,了悟真

全文大悲咒全文

  南無·喝啰怛那·哆啰夜耶。   南無·阿唎耶。

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

  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