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語ta^mbu^la。即檳榔樹。屬棕櫚科。學名 Areca cate=chu L.。產于印度、中南半島、臺灣等地。其干修長,無分枝,葉簇生于梢頭。果實呈球形,大如雞卵,稱檳榔子,于未熟之時采之,拌以蒟醬、石灰,咀嚼之,味澀而甘,具有興奮作用。據慈恩寺三藏傳卷三所載,玄奘大師初至中印度那爛陀寺時,日得擔步羅果百二十顆、檳榔子二十顆、豆蔻二十顆、龍腦香一兩、大人米一升等物之供養;由以上之記載,則擔步羅果又異于檳榔子。[集異門足論卷四]
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