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北平安定門外。俗稱大鐘寺。清雍正十一年(1733)敕建,其建筑式樣頗異其他諸寺,尚保有明初建筑之風格。寺內藏有一口大鐘,名為華嚴鐘,系奉明成祖之詔鐫制,原置于城西之萬壽寺,后移置此寺。該鐘為八角形,高六點九公尺,鐘唇厚二十二公分,外徑三點三公尺,重約四十六點五噸;銅質精良,鐘身內外鑄滿佛教經咒十七種之多,外鑄諸佛如來菩薩尊者名號集經、阿彌陀經、十二因緣咒,內鑄妙法蓮華經,鐘口鑄金剛般若經,蒲牢處鑄楞嚴經,總計二十二萬七千余字。每字八分四方,字畫整雋,傳系出自沈度之筆,道衍(姚廣孝)所監造,為北平名物之一。鐘聲輕擊圓潤深沉,重擊渾厚宏亮,音波起伏,節奏明快幽雅。鐘聲傳送距離為十五至二十公里左右。據長安客話所記,晝夜撞擊,聲聞數十里,時遠時近,有異他鐘。
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