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四川大足縣寶頂山。大足縣縣城四周岡巒起伏,山嶺重疊。自唐至清,境內十余處石崖雕刻數以萬計之佛像,其中以北山與寶佛頂兩處規模最大。寶頂山大佛灣石刻大都根據佛經中之故事而來。在三百多窟龕中,有臂膀圓潤、體態飽滿之觀音;有挺腰嗔目,肌肉強勁之力士;有衣帶飄舞,演奏天樂之飛天;有侍立佛側,虔誠肅穆之男女信眾。此類形像反映出唐代雕刻之寫實手法與當時社會民俗之情況。觀諸雕刻之佛、菩薩、飛天等石像,舉凡面型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