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作外道六師。古印度佛陀時代,中印度(恒河中流一帶)勢力較大之六種外道。外道,系以佛教立場而言,實為當時反對婆羅門思想之自由思想家,而在一般民眾社會中所流行之思想體系。凡六種,即:(一)珊阇耶毗羅胝子(巴San~jayaBelat!t!hiputta ),懷疑論者。不承認認知有普遍之正確性,而主張不可知論,且認為道不須修,經八萬劫自然而得。(二)阿耆多翅舍欽婆羅(巴AjitaKesakambala ),唯物論、快樂論者。否認因果論,乃路伽耶派之先驅。(三)末伽梨拘舍梨(巴MakkhaliGosa^la ),宿命論之自然論者。主張苦樂不由因緣,而惟為自然產生。系阿耆毗伽派之主導者。(四)富蘭那迦葉(巴Pura^n!a Kassapa ),無道德論者。否認善、惡之業報。(五)迦羅鳩馱迦旃延(巴Pakudha Kacca^yana ),無因論之感覺論者。認為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苦樂、靈魂為獨立之要素。(六)尼乾陀若提子(巴Nigan!t!haNa^taputta ),耆那教之創始人。主張苦樂、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,必應償之,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斷者。以上(三)、(四)、(五)屬阿耆毗伽派,與(六)均屬于苦行主義派;又除(一)之外,余均站在唯物論之立場,主張聚積說。[雜阿含經卷四十三、中阿含卷五十七箭毛經、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二、卷三十七、四分律卷五十一、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、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一、大智度論卷四十二、注維摩詰經卷三、百論疏卷上之中、摩訶止觀卷十上、印度哲學研究第二]
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