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浙江杭縣。由下天竺、中天竺、上天竺等三寺合成,以下天竺寺為最古,中天竺、上天竺次之。(一)下天竺寺今稱法鏡寺,位于靈隱山(飛來峰)之麓。東晉咸和初年,西天竺僧慧理于此建一宇,仿王舍城靈鷲山之一嶺,乃稱靈鷲寺。隋開皇十五年(595),真觀、道安同至此地修頭陀行,并于虎林山建寺,稱南
天竺寺。唐大歷年間,法詵、澄觀、道標等先后住此。道標擅長詞章,與相國李吉甫及白居易等論交,貞元年中于西嶺下結一草堂,退隱山林,世稱西嶺和尚。貞元二十一年(805),本寺開講華嚴經,顯種種奇瑞,蒙賜‘后天竺靈山寺’之額,繁榮一時。至唐末罹于兵火,其后吳越王錢镠復興之,號五百羅漢院。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(1008~1016),天臺宗山家派慈云遵式入寺,大張天臺教綱,世稱天竺懺主,慈云懺主。宋高宗時,改寺名為思薦福寺,寧宗慶元三年(1197),又恢復后天竺靈山寺之舊稱。嘉定初年,日僧俊艿曾寓本寺,學習天臺教學。本寺原為天臺宗道場,后改屬臨濟宗。
(二)中天竺寺又稱法凈寺,銜接下天竺寺之南與稽留峰之北。隋開皇十七年中天竺僧寶掌所建,另謂建于唐貞觀十五年(641)。宋初,名崇壽院。
徽宗時改稱‘天寧永祚禪寺’,至元代,改稱‘天歷永祚禪寺’。于錢塘四百佛寺中,與靈隱寺、凈慈寺同為著名禪院。
(三)上天竺寺現稱法喜寺,位于中天竺寺之南,白云峰之北。后晉天福年間(936~944),道翊結廬于此,一夕得奇木,刻成觀音像。后漢隱帝乾祐二年(949),有僧崇勛,自洛陽持古佛舍利,置頂中,妙相咸備,晝放白光。時吳越王錢弘俶感得觀音靈告,乃興一寺,稱天竺看經院,是為上天竺寺之草創。嘉祐七年(1062),仁宗賜大藏五三三○卷,遂建經藏藏之。當時屢有觀音之靈應,福佑天下,澤被生民,英宗治平二年(1065)獲頒‘天竺靈感觀音院’之額。歷經神宗、哲宗、高宗之世,寺運大興,常設水陸大齋,帝屢臨幸,曾賜‘白云堂’之印,以統領天下禪、教、律諸宗。三天竺寺皆以觀音為本尊,每年陽春之際,蘇、浙二省仕女群集進香者,以百萬計。[續高僧傳卷三十、宋高僧傳卷五、卷十五、卷二十九、續佛祖統紀、大明高僧傳卷一、卷三、泉涌寺不可棄法師傳、浙江通志、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第一一○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