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位于江蘇江寧聚寶門外善世橋之南。元代文宗天歷元年(1328,一說至順元年,1330),舍金陵潛邸為寺,號‘大龍翔集慶寺’。次年,以杭州中天竺寺之笑隱大訢為開山第一世。翌年,敕召趙世延以金泥書寫無量壽經千部及佛經一藏。順帝至正十七年(1357),敕改寺名為‘大天界寺’。二十七年頒予‘天界第一禪林’之額。后屢改寺名,明洪武十五年(1382)改名‘善世院’。寺內曾置僧錄司。日本國僧原要曾至此留學。二十一年罹火災,諸堂悉毀,乃移至今地。二十三年再興,稱為天界善世禪院(一說善世法門)。崇禎年中,博山艤禪師于本寺開法,覺浪盛禪師繼其后,宗風大振。清世祖順治十七年(1660)一度重修,迄今猶存。[佛祖歷代通載卷三十八、元史本紀第三十三、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第六六一、金陵梵剎志卷十六、卷三十九]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