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稱天潼山。我國禪宗五山之一。位于浙江鄞縣(舊稱寧波府)東約三十五公里處,為太白山之一峰。西晉永康元年(300),義興開山結庵。唐開元二十年(732),法璇(太白禪師)再與之,于山東麓建太白精舍,此即古天童寺。肅宗至德二年(757)宗弼等移寺現址,并整備諸堂。乾元二年(759)賜名天童玲瓏寺。咸通十年(869)又賜名天壽寺。北宋景德四年(1007)改名景德禪寺,而為禪宗著名道場。明代改稱天童禪寺,洪武二十五年(1392)冊封此寺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二山。清代賜號弘法寺,后稱天童弘法寺。寺以歷經宏智正覺、長翁如凈、密云圓悟等高僧來住,故道譽極為隆盛,日僧榮西、道元亦曾至此請益參禪。正覺、如凈、道元等且于其法號之上,冠以‘天童’之稱。全山以天王殿、佛殿、法堂為中心,另有諸堂、七層塔等,可謂我國一流之禪寺。[大明一統志卷四十六](參閱‘天童寺’1360)
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