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人。籍貫、生卒年均不詳。太宗時,印度戒日王入貢,貞觀十七年(643,一說二十二年)春,王玄策奉敕出使印度,是年冬至摩揭陀國;途中,巡省佛鄉,覽觀遺跡,并參訪摩訶菩提寺,于塔西建碑;貞觀二十年,攜梵本經論六百余部歸國。翌年,戒日王歿,國中大亂,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立,發兵拒玄策,玄策得文成公主之助,乃發吐蕃、泥婆羅兵討伐,生擒那伏帝阿羅那順歸唐土,太宗大悅,即行獻廟禮,封玄策為朝散大夫。高宗顯慶二年(657)玄策再次出使印度,送佛袈裟往西國,并巡撫諸國,錄其樂章、醫卜、農田、種樹之術,于龍朔元年(661)春,奉持佛頂、圖籍等歸國。其后,五天竺俱來臣服,玄策復奉命三蒞其土,君臣敬之若神。撰有中天竺行記十卷、西域志六十卷、畫圖四十卷等。[法苑珠林卷十六、卷二十九、諸經要集卷一、釋氏要覽卷上、舊唐書卷一九八]					
					
					
				
			    			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