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名Ka^lida^sa 。印度笈多王朝時代之詩人、戲曲家。約于五世紀前期,活躍于笈多王朝犍陀羅笈多二世之宮廷。在印度古典梵文文學黃金時代,有‘詩圣’之美譽。經過吠陀、奧義書、敘事詩時代,至二世紀頃始高度發達之印度古典文學─美文體(詩),即由加里陀沙完成。被稱為‘印度之莎士比亞’,西洋大文學家歌德推崇備至,譽之為世界文學之瑰寶。相傳歌德之‘浮士德’一劇之所以用開場白,系受加里陀沙劇本之影響。加里陀沙之作品有抒情詩、敘事詩、戲曲等,系以優越筆調,加上典雅之韻律,運用梵文獨特之修辭技巧所寫成。主要作品有戲曲莎昆妲羅(梵Abhijn~a^nas/akuntalam )、天女之戀(梵Vikramorvas/i^ya )、敘事詩羅怙系譜(梵Raghuvam!s/a )、摩羅毗迦與火天友(梵Ma^lavika^gnimitra )、童子之出生(梵Kuma^rasambhava )、抒情詩時令之環(梵R!tusam!ha^ra )、云之使者(梵Meghadu^ta )。其中莎昆妲羅一劇已由糜文開譯為中文。[印度文學欣賞第十六篇(糜文開)、世界文學史綱第十六章(郭源新)、莎昆妲羅的真實意義(泰戈爾著,糜文開譯)]
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