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河

助印经书 為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、起世經卷一閻浮洲品、阿毗曇毗婆沙卷二等所載,閻浮洲北部之四條大河。又作四大河。(一)恒伽河(梵Gan%ga^ ,巴同),又作恒河、□伽河、殑伽河、競伽河、強伽河。另有天堂來、福水、生天等異稱。即現今之恒河(Ganges),為印度三大河之一。發源于尼泊爾西北之喜馬拉雅山,初向南流,其后向東注入孟加拉灣。釋迦牟尼佛一代之行化多在此河流域,故經中常見恒河之名,并以恒河沙比喻數量之無限,且古來即謂恒河水具有洗除罪障及給與福德之作用。

 (二)信度河(梵Sindh, Sindhu ,巴同),又作辛頭河、新頭河、私頭河、信陀河。意譯驗河。即現今之印度河(Indus),為印度三大河之一。在今巴基斯坦境內,發源于西藏西南隅之開拉斯山(Kailas)附近,向西北流至喀什米爾北部,折而向南流經旁遮普,于喀拉蚩注入阿拉伯海。古代犍馱羅國即位于今旁遮普北部之信度河流域。

 (三)縛芻河(梵Vaks!u, Iks!u ),又作縛芻河、婆輸河、和叉河、薄叉河、婆叉河、博叉河。意譯作胸河、青河。相當于漢史所載之媯水、烏滸水;即現今之奧克薩斯河(Oxus),又稱阿姆河(Amu-Daria)。發源于帕米爾高原(蔥嶺)東南,中流轉向西北,注入阿拉爾海(堿海)。古代睹貨羅國即位于此河流域,曾為希臘人之殖民地,與善見律毗婆沙所載之臾那世界、漢史所載之大夏位置相當。大月氏亦曾于此地發展勢力,大興佛教。

 (四)徙多河(梵S/i^ta^, Si^ti^ ,巴Si^ti^ ),又作私陀河、斯陀河、斯多河、悉陀河、死陀河、枲多河。意譯冷河。即現今之錫爾河(Sir-Daria),又稱查可薩提河(Jaxartes),相當于漢史所載之藥殺河。發源于伊息庫爾湖(Issyk)南方之高原,流向西北注入阿拉爾海。然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二烏鎩國條、商彌國條、斫句迦國條等之敘述,推測徙多河應為現今之葉爾羌河(Yarkand),梵名Bhadra^ ,發源于喀喇昆侖山脈(Karakorum)之北,入塔里木盆地(Tarim)與喀什噶爾河(Kashgar)相會后稱為塔里木河,注入羅布泊。上記二說尚難定論。

 據阿毗曇毗婆沙論卷二載,四大河發源于阿耨達池(梵Anavatapta ),皆繞池一匝而流入大海。(一)恒河自金象口出,趨入東海。(二)信度河自銀牛口出,趨入南海。(三)縛芻河自琉璃馬口出,趨入西海。(四)徙多河自頗梨師(獅)子口出,趨向北海。又四大河各有四河為眷屬,四眷屬又各有五百眷屬,合為二千河同趨大海。

 諸經論皆謂四大河源自阿耨達池,惟于四河之流向及出口之獸名則有異說。起世因本經卷一閻浮洲品、大毗婆沙論卷二、大智度論卷七等所載,與阿毗曇毗婆沙論相同。大樓炭經卷一閻浮利品則載,信度河趨向西海,縛芻河趨向南海。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載,徙多河趨向西海,縛芻河趨向北海。十住斷結經卷六辯才品載,恒河自象口流出,徙多河自牛口流出。大唐西域記卷一載,信度河自金象口流出,徙多河自頗胝師子口流出。

 由現今四河之發源地可知,四河并非同一源頭。恒河、信度河之上游發源于阿耨達池,即喜馬拉雅山中之馬納沙湖(Ma^nasa-sarovara)附近,縛芻河、徙多河則發源于遙遙相隔之帕米爾高原。西方之學者如荷吉森(B.H. Hodgson)、赫定(S. Hedin)等,亦著書考證四大河之發源地及水源之獸名。

 又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,以四大河趨入大海皆成堿味,比喻剎利、婆羅門、長者、居士等出家歸佛,不復使用本姓,而皆成沙門釋迦子。

 此外,耶穌教、猶太教亦有自伊甸園流出四河之說。另據爾雅載:‘河出昆侖虛,色白河圖始開,曰昆侖之墟,河水出四維。’淮南子載:‘昆侖有四水。’山海經卷二亦舉出河水、赤水、洋水、黑水等四水之名稱,可見我國亦有四河之說。[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四、卷四十五、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、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十五最上神變解脫壇品、薩缽多穌哩踰捺野經、俱舍釋論卷八、瑜伽師地論卷二、大智度論卷五十九、玄應音義卷二十四、卷二十五、翻譯名義集卷七、S. Hedin: Trans-Himalaya, vol. II; N.L. Dey: The Ge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Ancientand Mediaeval India]

四河相關文章

釋門章服儀

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

大乘結集

 (傳說)有數說。菩薩處胎經,佛滅后七日,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,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,于閻浮提娑羅雙樹間,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。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,聲聞藏,戒律藏之三部,于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。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:‘爾時佛取滅度已,經七日七夜。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,打揵稚集眾。(中略)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,來集到忍界,聽受法言。(中略)使阿難升七寶高座,迦葉告阿難言:佛所說法一言一字,汝慎勿使有缺

報像功德經

報像功德經

佛教字典推薦文章

Zola

大悲咒是什么意思?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?

大悲咒是什么意思  大悲咒出自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,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,無上菩提心,以及濟世渡人,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。  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,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。全文大意是:  皈依三寶,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,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,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,要看破生死煩惱,了悟真

全文大悲咒全文

  南無·喝啰怛那·哆啰夜耶。   南無·阿唎耶。

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

  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