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四法經釋抄

助印经书
大乘四法經釋抄

  大乘四法經釋抄

  大乘四法經 夫立經名者。皆約四種而立其名。者人。如維摩經等是 二處者。如楞伽經。世尊謂楞伽王名羅波羅王。就楞伽山說法。遂約□立其名 三法者。如大般若經說。蘊界等法。內外俱空。不執人法二我故。名約法立也 四喻者。如寶雲經等。說彼經時。十方菩薩悉皆雲集故。立喻為名 問。此經於此四種約何立名 答。今此經者約法立也。其法雲何。為不舍菩提心。及不舍於空閑等。是也。

  言所緣 言修行大者。廣修自行及他行者。言自行者修六度等。六度之中。前三是他行。後二是自利行。精進者行他行者。若有眾生。應以佛身得度者。即現佛身及聲聞菩薩等是也。以經四法合能發菩提心能攝自利利他行。又釋不舍菩提心。善知諸樂住空閑等是自行。心辱柔和是利他行。

  言智大者。瞭人法俱空。不同聲聞能瞭人空。不為法空。是以住於涅槃。無身利他。不同異生俱不能瞭被煩惱縛。諸佛菩薩。瞭人空故不住生死。瞭法空故不住涅槃。

  言精進大者。三無數劫 一無數劫修四加行圓滿 二無數劫。從初地至八地。修見道成就 三無數劫。從八地至無學。如舍利弗行菩薩行時。有一婆羅門乞眼。遂施與之婆羅門得眼便以腳磋之。舍利弗卻問雲。何故磋之。答言。我要其聲。

  言方便大。同上智大說。

  言業大者。盡生生死際能作諸佛。乘者能發四願。願大。若有一眾生不成佛者。誓不趣求無上菩提。不同聲聞不發大願。

  成就大者。而能成就十力。四無畏。十八不共法等。大功德故。一一如餘處明。上來七大義者。前六為因。為一一不能成十力等。要須修此六大。後一為果。

  言四法船者。即不舍菩提心。及樂住於空閑者是。

  言列數者論中自明。

  言謂出生者。於此四法修行能出死海。

  言號顯示者。能顯甚深法性。

  言古今不易者。合上常義。前佛後佛不曾移益。亦如十二因緣。法逕二字亦如上合。

  言示處者。如是我聞至菩薩魔訶薩也是。

  言於相者。即三相。是遍計所執等。

  言法者。五蘊十八界等是。

  言義者。即能詮其五蘊十八界體住者是。

  言發起序者有二。一因請發起。二不因識發起。問。何不廣釋證信之序。答。證信之序通諸經共有。不假重釋。雖然今略明矣。

  言佛化緣畢者。但度乃緣。不度無緣故。維摩經雲。佛威雖普。不度無根無澤無□不潤枯木。

  言四合處者。言觀身不凈者。此身之上三十六物等種種不凈。共成此身故。名不凈言(雲雲)言觀受是苦者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。並皆是苦。眾生不瞭。我執為樂。

  迦葉菩薩等。等取彌勒文殊者是。

  言觀心無常者。此心念念還謝。眾生不瞭。執為常相。

  言觀法無我者。於五蘊十八界上。本無其我人眾生等。眾生不瞭。橫計有我。但不起如上倒見。得成聖道。口者因也。

  言梵壇者。此雲默檳。

  言雜事律者。即根本部中下五十卷中說。

  言結集時者。佛涅槃後。於王舍城七葉巖窟。集諸五百大阿羅漢。眾請阿難升座說法。眾起三疑。及乎阿難說如是我聞等。佛初成道。鹿野苑中初度五俱輪等。說四諦法。三轉者(雲雲)。

  言時方人者。即彼經中一時是。方者處也。人者聽法之徒。

  言教者。即十二分教是。

  言理者。即是真如之性。

  言行者。即八聖道。

  言果者。即有上果無上果等(雲雲)。

  言依願得果為如者。佈施得大福等(雲雲)。

  言廢別就總者。有二義。一要假耳根發識。意隨分別。

  言一一陳遂成繁廣者。此是伏難雲。經題之中但安根意思識則得。何要我聞。答。義者安如是遂成繁廣 何故但不舉一。答。若舉一者義用不用 又伏難雲。若爾何不經。

  言無我聞。為引外道入法故。遂立我聞。如佛方便為長爪梵志問佛世尊假立其我。

  言善合時宜者。應食前堪化度者即以度之。若食後堪度者即以度之。

  言機感相應者。譬如清水。隨器大小。並感月影於中。能現大小之影。言相應得益者。諸佛如來。隨眾生三乘根性。應時說法。令眾生各獲益。亦如醫人。隨病冷熱令服其藥。即得疾愈。

  言外典無如是能者。無如上應機設教。應病施藥。無一時之言。

  言前簡說聽者。餘部經中簡取四法。

  言後簡說聽者。則是食前食後義。

  言若爾諸法應非唯識者。伏難雲。此四法經。若依大乘三宗之中。且是唯識宗之所攝。如上立一及時心外法故。此法應非唯識。答辭同決文。

  言世識者。即是世間器世間。

  言數識者。一二三四是。

  言最勝尊者。即是佛也。

  言自在者。三界九地見修等煩惱不能系縛。於煩惱得自在故。

  言炎猛者。以智慧火燒煩惱薪故。

  言端嚴者。為恭敬父母師僧和上。獲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。

  言吉祥者。親近恭養咸稱贊故具吉祥。譬如盲者得見啞者能語等(雲雲)。

  言常起方便利益安樂者。世間利益出世間安樂。或增上勝安樂決定生利益翻。覆用名尊貴義。亦雲精進。

  言佛具十德者。伏難雲。何不經初安正遍知等。但雲薄伽梵名。答。辭如決中。

  言然佛世尊有三身者。伏難雲。因論生論。因論生語。又問。佛有三者。為小根人即化身說。化身者即丈六全身是 應身者為地上說。應以佛身得度者。即現佛身而為說法。

  言報身者。大圓鏡智為體。以分別智隱一真如性為境。約前二身論。法身似有說。若約法身論。無說不說。

大乘四法經釋抄相關文章

佛說阿彌陀經完整版儀軌

【香贊】  爐香乍爇。法界蒙熏。諸佛海會悉遙聞。隨處結祥云。誠意方殷。諸佛現全身。  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(三稱三拜)【蓮池贊】  蓮池海會,彌陀如來,觀音勢至坐蓮臺,接引上金階,大誓弘開,普愿離塵埃。  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(三稱三拜)【開經偈】  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 &em

慈悲藥師放生簡軌

1.祈請本師: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。 2.三皈依: 皈依佛。皈依法。皈依僧。 皈依佛兩足尊。皈依法離欲尊。皈依僧眾中尊。 皈依佛。皈依法。皈依僧。 皈依佛不墮地獄。皈依法不墮惡鬼。皈依僧不墮傍生。 皈依佛竟。皈依法竟。皈依僧竟。(三遍) &nbs

凈業朝時課誦

01 爐香贊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云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!(三稱)02 請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!(三稱)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!(三稱)03佛說阿彌陀經 (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) 如是我聞: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,皆是大阿羅漢,眾所知識。長老舍利弗、摩訶目揵連、摩訶迦葉、摩訶迦栴延、摩訶拘絺羅、離婆多、周

佛藏推薦文章

Zola

大悲咒是什么意思?大悲咒因何叫大悲咒?

大悲咒是什么意思  大悲咒出自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,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,無上菩提心,以及濟世渡人,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。  大悲咒的全文共84句,每一句對應一種化身。全文大意是:  皈依三寶,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,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,要誓愿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,要看破生死煩惱,了悟真

全文大悲咒全文

  南無·喝啰怛那·哆啰夜耶。   南無·阿唎耶。

文殊菩薩五字心咒原文

  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