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故事)王以如來涅槃后第四百年應期撫運,王風遠被,殊俗內附,機務余暇,每習佛經,日請一僧,入宮說法。諸師各異其說,王頗惑于去就,以問脅尊者。尊者曰:如來去世歲月逾邈,師資部執,自致矛盾,不如及今隨自宗而結集三藏。王聽之,精選其人,得四百九十九人,皆阿羅漢也。后得世友菩薩以為上座,充為五百人。以迦濕彌羅國四周皆山為要害之地,物產豐饒,迦膩色迦王,率諸阿羅漢至此國,建立伽藍,使結集三藏。三藏各十萬頌,總為三十萬頌,稱九百六十萬言,是大毗婆沙論也。王遂以赤銅為鍱,鏤寫論文,以石函緘封,建塔而藏于其中,命藥叉神守衛其國,不使外出,求習學者,使就中受業。見西域記三。
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