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地名)又云強伽、弶伽、恒伽、恒架Ga&ndotabv;g&amacron;,譯日天堂來,以其原從高處神堂而來也。印度東北之大河名。為印度三大河之一、發源于雪山之南部,合大小無數之支流而東南奔流五百里,與蒲拉買普篤羅河共流入印度洋,其流域一帶之地,即所謂恒河之平原,四境開闊,交通八達,且地味極為豐饒,故古來起于印度之幾多君主,其都城皆以此川流而定,數千年來印度文明之中心也。佛教勿論,即其他之宗教與哲學,亦起于此流域。因此印度人視此河極為神圣,遂至以河名直為神名。西域記一曰:‘殑伽河,舊曰恒河,又曰恒伽,訛也。’玄應音義八曰:‘強伽,舊名恒河是也。亦名殑伽,從阿耨大池東面象口流出,入東海,其砂細與水同流也。’此所以經中有恒河沙數諸佛之譬喻語也。同二十四曰:‘殑伽河,諸經論中或作恒河,或言恒伽河,亦云恒迦河,或作強伽河,皆訛也。此河從無熱惱池東面象口而出,流入東海。舊譯云天堂來,以彼外書云本入摩醯首羅天頂從耳中出流在地上,以天化身在雪山頂故作是說。見從高處而來,故云天堂來也。’俱舍光記五曰:‘殑耆,是河神名。若女聲中呼名殑耆,若男聲中呼名殑伽,舊曰恒河,訛也。’可洪音義一曰:‘恒伽,大般若經作殑伽天女是也。’此所以以其河水為神圣,而生浴于此水者,得去一切罪污之思想也。藥師本愿經作‘弶伽’。
全一卷。唐代道宣撰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。內容記述法服之材質、裁縫及補浣等法。分為制意釋名、立體拔俗、勝德經遠、法色光俗、裁制應法、方量幢相、單復有據、縫制裁成、補浣誠教、加法行護等十篇。 本書論法服之材質,于絹、布二種中,以布為如法者,此乃南山律宗之規矩。蓋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殺生,若以蠶絲作法服,則有違拔濟之心,故屬不如法。注疏有元照之應法記一卷。[道宣律師感通錄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