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語caks!ur-indriya,巴利語cakkhundriya。音譯斫芻。單稱眼。為眼識之所依,能看取色境,即為不可見有對(有礙)之凈色。五根或六根之一,為十二處中之眼處(梵caks!ur -a^yatana ),十八界中之眼界(梵caks!ur -dha^tu )。普通所稱之‘眼’指眼球;然于大毗婆沙等經論分為二種,謂可見而由筋肉所組成者,為扶根(扶塵根);對此,不可見而有能見之作用者為眼,稱為勝義根。其中,扶根以四塵為體,為可見有對;勝義根以清凈之大種所造之色為體,為不可見有對。
關于眼取境時,是眼識能見色,或眼根能見色等問題,歷來有四種說法,而以其中之‘根見’為大毗婆沙論所認可,故于論中一一評破其他三說,即:(一)根見,為世友所主張,稱為‘根見家’,謂眼根觀照色境之力用,稱為見,眼識則僅能了別眼根所觀照之境。若謂眼識能見色,則識為無障之法,故應可見被障蔽于壁外之境,然其識見既不能成立,此即為‘根見’之證明,即根為有障、有對之法,故不能見被障之色。(二)識見,為法救所主張,若謂眼識可見色,識應有見相,然識無見相,故識見之理為非。(三)根識相應之慧見,若謂根、識相應之慧能見色,則與耳識相應之慧,亦應聞聲,然慧無聞相,故慧見之理非。(四)根識和合見,若謂根識和合而見色,應于一切時皆能見色,以無時不和合,故理為非。
對此根見或識見之問題,大乘唯識主張根識和合見。蓋唯識宗認為一切諸法皆為第八識所變現,而無小乘所說的由極微所成之根境,故認為‘根’僅具有‘識’所藉以攀緣而變現‘境’之功能以外即無其他功能。又諸經論關于眼之種別,亦有多種說法,或謂異熟生、長養二種,或說三眼、四眼、五眼、十眼等。瑜伽師地論卷三對于眼之種類,記載最詳,論中由一種‘能見之眼’增數至過去眼、現在眼、未來眼、內眼等之十一種眼。[雜阿含經卷十三、大毗婆沙論卷十三、俱舍論卷二、大智度論卷三十三、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三本](參閱‘眼’4742、‘眼識’4744)